励志女作家胡夏娟又一力作《铁血清流》出版

发表于2017-04-01 分类:财经 来源:创头条

中国网络新闻网河北讯,来自邯郸文联的消息,近日,励志女作家胡夏娟又一力作《铁血清流》出版。


  人物简介

   胡夏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教师,曾荣获“邯郸市第十六届五四青年奖章标兵”、“临漳县第三届道德模范”、“临漳县首届十大巾帼女杰”等荣誉称号。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燕赵都市报》等数十家媒体相继报道。
    1982年的夏天,胡夏娟出生于邯郸市临漳县的一个小乡村,因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出生100天就做了手术,手术后遗症让她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必须依靠双拐才能站立。2周岁半的时候,又被炉火烫伤,右脚脚后跟的骨头被切除。
   由于身有残疾,直到11岁才进入学校读书,但胡夏娟非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上学机会,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2002年,胡夏娟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06年考入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09年12月,成为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的一名教师,负责数千名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胡夏娟自幼喜爱文学,读高三时,处女作《生活中的我》发表在《语文周报》上。大学四年,在《大连大学》校报上发表文学作品数十篇。2012年12月,第一部文学作品自传体小说《追逐太阳》在人民出版社出版。

《铁血清流》创作背景
 文/胡夏娟

  冬末的一个夜晚,当在电脑键盘上敲出这部小说的最后一个字时,眼泪再次打湿了我还没有干透的脸庞。那一刻,我好想紧紧握住与我一起奋战了两年的王申来老师的手,痛快地哭一场。不为创作过程中我们风雨同舟克服了多少困难,不为庆贺完成了我们生命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只因为要和小说里那些朝夕相伴了两年的人物分离,心里有太多太多的不舍。对于我和王老师来说,这些人物并不是虚构的,他们有血有肉、他们爱憎分明、他们有情有义、他们善良忠诚,他们认真地活过,他们倾心地爱过,他们无悔地追求着,他们勇敢地奋斗着……我已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现实里的观众,还是故事里的角色?

   2013年的夏天,为了搜集上一本书《太阳·雪》的素材,我第一次来到了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要采访传主的好朋友——哈尔滨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王申来局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王申来老师,在此之前,我对王老师的印象可以用这几个词来概括:转业军人、反贪局政委、热爱哲学、才华横溢。我和传主的经纪人先来到酒店,等候还在处理公务的王申来老师。约莫两盏茶的时间,王申来老师出现在门口,他玉树临风,面带微笑,步伐沉稳且轻快,犹如一座巍峨的青山,挺拔而大气,坚韧又温和。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关于传主的详实而丰富的资料,更加深切感受到当才华与品德合二为一时会产生一种怎样强大的力量,它并不强势,但却使人顿感自身的渺小,它并不奢华,举手投足之间尽显风雅尊贵。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相信一位年近花甲的人会如此真性情,为兄弟的艰辛不易掉下心疼的眼泪;更难以想象一位几乎没有一点休闲时间的领导可以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积累如此之丰厚。最重要的是,几十年如一日,无论身处何种境况,始终恪守着做人的准则,面对名利而不心跳,面对诱惑而不改色。他只想做一个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无愧于自己良心的人,一个大写的人。而这也是我一直追求和自我鞭策的标准。正是这种“人”的感觉的相通和共鸣,让我的哈尔滨之行并没有成为一个仓促敷衍的句点,而成为了命运赐予我的一个苍翠且充满活力的起点。
   在和王申来老师接触的过程中,我得知老师出生在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家庭里。父亲曾经被日本人抓走,后从下水道逃了出来。大姐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在天安门城楼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大哥患有肺病,劳动能力很弱,还被评为学雷锋的“革命傻子”。二哥做了十七年的高中校长,在事业的高峰期退居二线,却依旧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用生命的余热继续温暖着中国的教育,曾被省报整版报道《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三哥在中国鼠疫研究中心工作,感染了细菌,在被隔离的时候,把一封浸过消毒液的泛黄的信送到了亲人的手里,上面写道:“死神正一步步向我逼近,但我并不感觉到害怕,因为我的工作就是与死神较量。如果我还能活着出去,我还会选择研究细菌……”家人的善良、忠诚、无私、刚强……深深地触动着王申来老师。他在部队时,就以自己的家庭为原型,写了一部十几万字的小说。王申来老师自幼酷爱文学,一生与书为伴,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具有哲学性的思维,始终关注国家政治、经济、艺术的发展前沿,对文学、舞蹈、音乐、绘画等领域都颇有心得,常有纪实文学、歌词、曲谱、对艺术的感悟和见解等文章见诸于报刊。但由于其工作繁忙,同时考虑到自己不是文学专业出身,撰写的大部分是公文理论性文章,就把那部没有完成的小说束之高阁了。我提出是否能让我拜读一下这些文字,王申来老师答应了。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部尘封了几十年的小说,内心被小说里的人物历尽一生的风雨仍坚守着对民族和国家的信仰而深深撼动。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性格也大相径庭,但他们内心所秉持的做人的信念以及每一个行为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却又是那么地如出一辙。

我提出由我来续写这部小说,也许我不能给它一个最完美的延续,但我会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情感来一点一点滋养它,让它在岁月的长河里拥有一个完整的印迹。王申来老师答应了,但他认为既然要把它完成,那就最好把小说的立意再放大一些。

当时恰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绝大部分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集中在中国与日本之间直接而激烈的枪杀搏斗。而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显而易见的角度,还有其它更为隐蔽、更为惨烈、更令人战栗的方面,比如细菌战。与传统战争形式相比,细菌战是一种对人类伤害范围更广、影响更加持久的战争形式,无数无辜的百姓一代又一代受到细菌战的毒害。未来的世界,即使战争不可避免,也应该采取传统战争形式,尽可能将对人类的伤害降低到最小,坚决杜绝进行细菌战。

把小说放在细菌战的历史背景下,既是为了向那些体内奔涌着钢铁一样的热血、犹如清流一般涤荡着世间一切污垢的好人们表示敬意,也是为了呼吁全世界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细菌,珍惜和平生活的美好与来之不易。

我和王申来老师一拍即合!

两年的时间,王老师和我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都投注在了这部小说上。我们一起去参观坐落在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我们一起观看与细菌战有关的中外影像资料,我们一起阅读由日本作家撰写的控诉日军罪恶行为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我们推开了生活中的一切琐事,心完全沉浸在了小说里。大到小说的故事脉络、人物性格的塑造,小到一个段落的描写、一个词语的选择,我们都反复研究、讨论、交流、修改、斟酌、比较、润色,直至我们两个都露出满意的笑容。我们和小说里的人物一起经历着那段不忍直视的历史。和他们一起悲,一起喜,一起哭,一起笑。每当我们一起交流书稿的时候,我们就仿佛穿越在另外一个时空里,全然忘记了现实里的一切。窗外正燃放着新年的烟火和鞭炮,我们则眼含泪水、无比悲痛地把文字里的又一位人物送离了人世。尤其是在小说的结尾,当我们要把女主人公兰馨姑娘送进火葬场时,我们迟迟无法下笔,心里一阵阵绞痛。兰馨是一个孤儿,但她的心里装着的只有爱,她喜欢诗歌,喜欢舞蹈,喜欢用美好的心灵去对待所有的人。她勇敢地选择做一名防生化研究员。为了保护恋人,为了保护百姓,献出了自己年仅二十四岁的生命。这么纯洁美好的一个女孩,我们不忍心把她送进熊熊的烈火中,可是,我们又不得不这么做。兰馨离世后,一连好几天,我常常从梦中哭醒,回忆着兰馨的甜美笑容,想着她说过的那些诗一般的话语,望着窗外孤寂的月亮,一直流泪到天亮。

虽然这部小说是以细菌战为历史背景,但其实我们书写的还是人,一群真诚善良、勇敢坚强、默默奉献、坚守信仰的好人。他们就像是一粒粒坚韧的种子,牢牢地扎根在脚下的土地,固守着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品格。品格是一盏灯,无论周遭多么黑暗,我们都能在品格这束光的指引下,寻找到前行的路。品格是一条轨,有了品格的约束和定位,即使不那么小心翼翼,生活也不会乱了步调。品格是一片海,拥有了这片浩渺无垠的海域,我们才能领略生命之广阔。品格是一座山,借着这无法衡量的高度,我们才能在独处的时候,感受到自己为自己鼓掌和喝彩的骄傲和自豪。品格没有形状,但却无处不在。没有棱角,但却可以征服心灵。没有声音,但却可以撼动天地。没有痕迹,但却可以超越生死,让有幸感知过它的人们值得用一生的时间来怀念。就像小说里的主人公们,无论走得有多远,他们永远会被岁月所铭记,永远会活在善良的人们的心里。

如果我们身边多一些像小说里的主人公这样的人,视品格如生命,活成清流的模样,这样的我们汇聚成的人类海洋该多么地纯美、诗意、真实、磅礴!

小说里的冬季还没有过去,现实里的春天已经降临,我多么希望读者朋友们读完《铁血清流》以后,会想要好好地爱,更想要好好地活。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无意用文字留住你,我只知道,我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了文字里。我无意去煽情,我只知道,只要逐字逐句阅读完这36万字,眼泪是会自己从眼睛里掉出来的。




回到顶部